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曾运吉 文/图)“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将‘小田改大田’后,不仅实现了路田相连利于耕作,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尤其是通过稻田养鱼,每亩田至少增收1500元,与稻谷收成齐鼓相当。”11月2日下午,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村干部陈洪阳指着刚收获再生稻的稻田说。
![]() |
“小田变大田”让陈洪阳高兴不已 |
大田变小田 耕作不再难
走进皂角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块块稻田四四方方,刚收割再生稻的稻田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里;水泥板田坎笔直又宽阔,田坎下标准化的沟渠能水能旱,能排能灌。在一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项目整理前的皂角村,由于田块不规则等原因,让村民说起种田都很苦恼,尤其是田块大小不一,田坎面积较大,田间道路、排灌设施不齐全,农业机械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村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时常要靠人力,收成要看天,粮食的产量很低。“田块零碎不整齐,投入成本大,一些小田块宁肯撂荒。”陈洪阳说起以前种田就直摇头。
2019年,皂角村争取到了500万多元的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促使基本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的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丰乐镇皂角村就有220多亩小田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而变成了一块块方正的大田,农民春种秋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机械化种田 省力又省钱
“这稻田经过高标准的改造后,我们种田不但省力还省钱了。”陈洪阳说,项目区的不只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能排能灌,而且无论是插秧、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而连接每一块稻田80公分宽的水泥便道,机公车、摩托车都能自由奔跑,秋收都是由摩托车运输,不再肩挑背驮了。
皂角村二组已64岁的村民王跃福,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他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村里的“种梁大户”,目前他耕种的稻田有20亩,今年仅稻谷就收获了2万多斤。“栽秧打谷都是机械化,稻谷也是靠摩托车运回家,自己根本不费力就把一季稻谷收获了。”王跃福说,要是以前,无论是栽秧子、打谷子,全靠人工,费时费力不说,如果全部请人耕种,种一季水稻还要亏本。
去冬,王跃福看到邻居举家进城后,他就将邻居家的10余亩改造后的稻田租用了过来。王跃福说,耕田有悬耕机、栽秧有插秧机、稻谷黄了有收割机,原来几个人要好多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机器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了,省钱省事又省心。王跃福算了一笔账,收割机收水稻,1亩收200元,现在请人工是200元/天,我请4个人一天下来加上生活开支,至少得上千元,一天且只能收割不到3亩,近20亩水稻请人工收割至少需要8000元,而收割机只需4000元。“关键机收速度快,还不误农时。”
今年,皂角村项目区的220余亩稻田,仅水稻收割这一季,就让农民节支增收超过5万元。
种稻又养鱼 农民笑开颜
在皂角村的200多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田块里,不时可看见三五条鲫鱼、草鱼在稻田里游走,有的还跃出水面。“这‘大田变小田’后放养稻花鱼硬是划得来,不仅每亩稻田可收获150斤生态鱼,还是省却了除草的劳力投入,又肥了田泥。”陈洪阳说,“小田变大田”了,通过喂鱼收入也增加了。
今年,皂角村充分利用改造后的大田,将稻田养鱼列为一项重大扶贫增收项目,在项目区的200多亩稻田免费投放鱼苗1万多斤,丰乐镇水产站也派出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科学指导。陈洪阳说,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和杂草、水里的浮游生物成为鱼儿的上等饵料,既为稻田除草增肥,又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更让村民高兴的是,稻田养上鱼后,水稻病虫害少了,农药花费少了。
据皂角村支部书记陈明英介绍,今年项目区1亩稻田平均按最低收获150斤生态鱼、每斤按目前市场最低12元计,今年村里的220多亩稻田鱼,就可为农民带来40万元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