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杨桃 文/图)“我们虽然地处大山上,但这些年种的庄稼,从没有受到过干旱影响,年年都获得了好收成,这要得益于我回乡自掏腰包拦小溪沟筑堤的两口水库,才让村里这水塘下边500多亩稻田不喊‘渴’了,而且村民这两年过过稻田养鱼,我们村还成为了全镇远近闻名的‘新渔村’。”11月2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支部书记钟传杰一边展示从水库里捞起的生态鱼,一边高兴地介绍说。
![]() |
钟传杰水库喂养的生态鱼 |
小溪筑堤变水库 500亩稻田不喊“渴”
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虽然地处岩区,但却是一个旱山村,每年只要连续一月半载不下雨,村民山坡种植的庄稼就会喊“渴”。可是,就在太和村,一条潺潺小溪水却从村里的山脚终年流淌,从未干涸。一边是年年可能遭遇干旱威胁,一边是从村里流淌而过的小溪水终年不息。看到这一切,2007年10月,在西藏打工的钟传杰毅然放弃了在外担任一家餐厅经理的高薪回家,毅然拿出多年来积攒的10多万元,将这条小溪及周边近100亩山坡地租用下来,修建库堤拦截溪水。
钟传杰告诉笔者,当时他回家看到村里的那条小溪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时,他就萌生了将小溪改造成水塘满足周边上500多亩稻田和土地用水难题。为了确保蓄水后的拦溪堤能经得起山洪的考验,钟传杰在筑拦塘堤时,不仅得到了水务部门的支持,水务部门还派出专家现场指导,从河堤的宽度和溢洪道的流量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确保库堤坚固万无一失。
2007年12月,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总投资达10万元的拦河堤建成,形成了2个平均深达5米、蓄水面积超过60亩的水库,并从2008年开始,太和村高坡地和下游500余亩稻田因为有了这2口水库,再也没有受到过干旱的影响,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年年都获得了好收成。
水库养鱼带出“新渔村”
如今,走进太和村,只见一个个小山包之间,一块块已收获了再生稻的水田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太和村稻田养鱼面积500亩,卖鱼收入占到了养殖户家庭收入的四成以上,钟支书的带动功不可没。“太和村稻田养殖户曹树明高兴地说。
钟传杰拦溪而成的60余亩水面的2个水库,仅仅用于解决周边田地灌溉用水问题有点可惜。于是,从2008年开始,针对这个拦溪而成的水库长年流水不断,钟传杰将之蓄满水后就开始投放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多个种类的常规鱼苗,开始了水塘活水养鱼。
仲传杰介绍,虽然拦溪筑的水库水质清澈,但因是活水喂养,鱼儿长得很慢,60余亩的水面一年下来产鱼仅有2万斤左右,但鱼的品质相当好,细嫩鲜美。而也正因为鱼的品质,钟传杰的活水库鱼从2008年底以来,就没有愁过销路,12元/斤的价格比市场上同类鱼要高2元/斤,一年下来有20多万元的收入。
一年下来靠着60余亩活水库就轻松赚取20多万元,这让村民羡慕不已。看到活生生的养鱼增收榜样,太和村部分村民从2008年开始,纷纷将适合的田坎加固放养鱼苗,走“稻鱼共生”之路,以增加稻田的收入。目前,全村养鱼稻田面积已超过500亩。
“虽然是生态饲养,但养鱼的人多,单打独斗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钟传杰说,2010年,他就联合全村60多户稻田养鱼户成立了“太和生态水产养殖专合社”。为确保社员养殖收益,他除收负责搜集水产品信息外,还组织社员到成都、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同时,为了让合作社的生态鱼在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近两年,专合社除自己培育鱼苗外,还从外面引进名优鱼苗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
如今,太和村靠着水库和稻田养鱼,每年都要收获8万多斤生态鱼。由于鱼质生态,每斤12元的价格还是鱼贩上门自己起鱼,年实现卖鱼收入近100万元,让太和村一举成为了江阳区响当当的“新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