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 实时指导
有了符合自己班集体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才有得以顺利实施的“土壤”,但是,在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行为习惯教育的实施者,要有审时度势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和能力,尽量做到行为习惯的教育常抓不懈、规范不止。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还未完全定性,他们的行为习惯还具有一定的模仿性。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我们的穿着打扮,都成为了他们效仿的榜样。可以说,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时时、事事、处处加强督促与指导以外,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示范、影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
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传”。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的践行者,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身体力行;凡是禁止学生做的,我们坚决不能做,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要做得到;长期这样坚持下,无形之中就会在孩子们的面前产生一种影响和示范作用,也就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了。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只要看到了面前有垃圾,我总是默默地弯下腰,轻轻捡起放进垃圾桶;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办公室,只要看到桌子板凳或者其它物件歪斜时,我总是悄悄走到跟前,轻轻帮助扶正;当我的书桌、讲台和教室的书报角等不整齐或者有灰尘时,我总是认真清理干净、摆放整齐……这所有的一切,绝对不是有意做给学生或者别人看的,而是我内心最真实的一种冲动与愿望;长期下去,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的他们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了……看到孩子们在积极向“善”的转变,其实内心的喜悦与欣慰是不言而喻的。
在对孩子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时,除了用自己的行为习惯来影响教育他们,巧妙得当的方法引导也相当重要。记得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和卫生工具随时都是横七竖八的,完全是倒了没人扶、歪了没人正的状态。为了彻底改变班级的面貌,我不仅是一走教室就检查桌椅板凳是否整齐有序、卫生工具是否摆放规范,而且还落实到人,专门负责督促提醒(最后一排的每个同学负责自己所对的那一列的桌子是否整齐,卫生角周围的几个同学负责卫生角的卫生和卫生工具的摆放,不准任何人往卫生角扔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时训练和严格要求,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整齐了,卫生角的工具摆放也规范了,卫生角也不再是原来的“垃圾角”了。还有,为了让学生彻底杜绝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这一现象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题教育情节:有一天孩子们去做了大课间以后,我先回到教室,故意在门口和过道里扔了三张较小的纸屑,当一个个孩子从卫生纸的身上踏过去的时候,全班60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弯腰捡起纸屑…即刻,我就针对这一现象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次“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主题教育活动。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
经过长期的言传身教和实时指导,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卫生角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自学地去摆放好;教室区地面有纸时,总会有学生主动弯下腰去捡起,教室的桌椅板凳不整齐时,总会有学生及时地去扶正…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纠正,良好的班级风气在逐渐的形成。我相信,作为一名班主任,只要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态度和“言传身教,实时指导”的方法,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大胆放手 无为而治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件琐碎、繁杂而且辛苦的工作。如何将这繁琐而烦人的工作转变为轻松而愉快的事情,那就得想办法培养一批能干、敢干的班队干部,把该放手的事情放手让学生去做,把该踢出的“球”踢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将自己从繁杂的琐碎之事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
从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后,经过大半期的努力,班上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规范,班级的学习风气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就考虑如何培养一批愿意为班级管理出力的又能干的班队干部来为班级建设服务。这样的想法,其实是缘于以前每天早上孩子们七点半左右一到学校,因为没有老师的监管,孩子们就在校园里到处追逐打闹、无所事事,当时我就在想:一日之际在晨,可孩子们到学校那么早,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何不培养一两个班队干部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晨读呢。于是,我就找了几个班队干部商量,看让谁来做这事最合适,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学习委员刘洪林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任。紧接着,我就在班上宣布了此事并作了纪律要求和奖惩制度,要求全体学生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必须进教室(个别家离学校较远的同学可以在七点五十左右)进行晨读,每天七点四十以后就关教室的前门,迟到的同学必须走后门进教室,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干部作记录,又不会因为迟到的同学影响别人读书。每次我到学校后,我就悄无声息将前门推开一条细缝,观察学生们的晨读情况,对于不太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教育。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每天早上到校后再也不会短处乱跑、追逐打闹了,大家都习惯性地进教室,自觉地进行晨读了。
有了这一经验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其实能进行自我管理的,就看以什么样方式去加以引导罢了。在后来的大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期间,我又大胆的启用了原来班上一个比较调皮而且在同学们眼中又有一定“威信”的人来管理,而我就躲藏到门缝里、窗帘背后悄无声息地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对于表现较差的同学,及时提出批评并按相应班级管理细则进行惩戒。经过长期的这样幕后观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让孩子们随时都觉得背后都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这样,他们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就逐渐地增强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也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了。
我这样的“大胆放手,无为而治”的思想,看起来似乎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相悖。但我的“放手”是在有班级管理细则的前提下的放手,是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的放手。而我的“无为而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是为“不为”服务的。其实,在进行“无为而治”的时候,还有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在班干部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之前,一定要让全体学生明白:班队干部的管理其实就是在代替班主任进行管理,在代替班主任在行使管理权力,任何同学必须无条件执行!如有意见的,可以事后进行申诉,绝对不能当面和管理干部起冲突!当然,对于管理干部,也得事先进行“约法三章”,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威信,除了班主任帮自己树立起以外,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的“公平、公正”和自己的大公无私和无私奉献建立起来的。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足见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践行者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己任,想方设法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纠正和规范,以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让每一个孩子都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