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裁判不是冷冰冰的定纷书,司法温度也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它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案”中。近日,古蔺法院民二庭高效化纠纷,当事人送来锦旗致谢。
![]() |
2021年4月16日,刘大爷在古蔺县某建筑工地砌砖时,不慎从高凳上摔下受伤,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刘大爷之伤经古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九级伤残。在与公司沟通交涉未果后,刘大爷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了劳动仲裁,因不服仲裁结果,遂向古蔺县人民法院提起了劳动争议民事诉讼。
民二庭副庭长袁莉拿到卷宗后,第一时间查阅了案卷材料和相关案例,迅速展开了调解工作。刘大爷因工伤纠纷程序复杂,历经工伤认定、劳动仲裁、伤残鉴定等程序,仍未能解决问题,其情绪较为激烈且态度坚决。随后,法官多次向当事人讲解政策、抚慰情绪,解释了解决工伤纠纷的程序及法律规定,指出争议的问题所在。通过反复细致的工作,当事人敞开了心扉,主动向法官倾诉自己受伤后的就业和生活困境,希望能够早日解决。
考虑到民工大爷的不易,法官及时联系该公司,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促成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调解。在法官的督促下,公司及时履行了赔偿义务:一次性赔偿刘大爷各项费用13万余元。双方当事人对该案件的调解结果都表示十分满意,于是便出现来了开头的一幕。
古蔺法院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积极主动作为,开通绿色维权通道,为农民工撑起法律的“保护伞”,让农民工在维权道路上“挺直腰板”,通过诉前调解,用心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各类问题,快速、多元化解纠纷,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供稿:古蔺法院 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