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泸州4月12日讯(李建芳 袁爱萍)近年来,古蔺县深积极挖掘传统的“廉、勤”家风,通过引导老百姓编制村规民约、对党员干部进行家风教育、开展“做四好新人 建美丽新村”和“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文明家风”等系列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带头培育良好家风、锻造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农村树立文明新风。
亲情感召守廉慎思行
“克勤克俭清白做人,慎思慎行踏实做事”这是原大寨苗族乡大寨村村长罗仕理送给儿子的一句话。
![]() |
亲情寄语上桌 |
罗仕礼的儿子罗畅,现任大寨苗族乡经发办主任、扶贫服务中心主任、项目办主任。身兼多职的他很少有时间能回家看望父母,但父亲送的话被他做成座牌放在办公桌上,工作之隙看上两眼,提醒自己每一言一行都要慎重。
“这句话是我父亲在任村长时爷爷写给他的,爷爷以前乡干部,对父亲和我都要求严格。2013年9月我考入政府后父亲又写给我,时刻提醒我要清白做人、踏实做事。我的工作风险点多,项目和账目都在我手上过,如果不自律,真的很容易出问题。”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罗畅在生活和工作上从不敢动一丝歪脑筋,2013年才参加工作的他已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基层干部”的称号。
不止罗畅,在大寨苗族乡,每一位干部的办公桌上都有这样一块座牌,上面是各自父母送的廉洁寄语,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也随时随时警醒家人,不心生邪念。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该家庭的支柱,为了让支柱屹立不倒,我乡创新了父母寄语廉洁座牌制度。让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充分学习践行党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之余,更加自警、自省、自律,干事干净、干净干事,从而打造廉洁务实的干部队伍,让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向和谐淳朴方面转变。”大寨苗族乡乡长王心元介绍到。
据了解,该制度在全县进行推广,并融入了各家庭的家风家训、地方的村规民约,让廉洁文化建设充斥每一位干部的工作和生活。
村规民约促和谐民风
“讲卫生,好习气;环境美,有秩序;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柴,摆整齐......”在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每家每户的外墙上都贴着“做四好新人 建美丽新村”的标语以及富民村村规民约“三字经”。
![]() |
三字经上墙 |
王永福两个月前刚搬进富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终于如愿住上了好房子。“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不然我都不晓得好久才能住上新房子,政府工作人员也很尽责,有啥子新政策都是亲自上门通知我们,从来不为难我们,真的要为他们竖大拇指。”“这个‘三字经’是我们村里面共同讨论产生的,代表了我们每家每户共同的心声和期盼,也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讲卫生、爱环境、齐奋斗,不做扶不起的阿斗。”富民村村民王永福指着家门前挂的村规民约“三字经”说到。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进程中,大寨苗族乡在用好上级各类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的同时,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努力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同时把廉政文化送进农村,送进田间地头,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活环境。
廉德文化扬优良传统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有万贯仁为贵;擅长百业孝当先”。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的富民村是全乡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是一个不足3000人的小山村,村内小溪潺潺,水车、石磨很古色古香,四周山体连绵,环境十分清幽。当你行走于其中,总是能看见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忠、孝、廉、勤、信”的对联,村里的标语路牌、小道旁的石头、河边的亭廊都镌刻着村里的“尊老爱幼、团结和谐、忠孝清廉”的传统。
![]() |
四好新人光荣榜 |
“每天我们都会在这个村子里来回很多次,每次看到这些对联,走过思源桥,内心除了感受到宁静以外,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提醒,让我们时刻不忘初心与本真。”大寨苗族乡办公室工作人员骆相吉说道。
近年来,古蔺县把“廉德”文化作为助推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廉洁文化八进活动,通过在全县开展廉洁文艺汇演、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分区域打造特色廉洁文化节活动、举办“四好新人”和“文明家庭”评选等形式,在全县各乡镇营造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的浓厚氛围,形成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的良好面貌,并通过这一股淳朴的民风,正一步步感染着我们的政风、党风。(古蔺县纪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