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2020年以来,按照“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要求,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通过“政协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实践,初步构建起了融协商、监督、参政于一体的“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体系,通过“三个三”将“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与政协视察、调研、议政等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成功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三个“新”开展平台建设工作
提升协商新认识。天仙镇党委高度重视“有事来协商”工作,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职工大会、专题学习会等集中学习“有事来协商”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2次。有效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学习协商新要求。天仙镇定期组织政协委员、工作室负责人、议事召集人开展集中学习6次,开展协商培训21人次,认真学习“有事来协商”议事规则、协商流程等,真正做到协商议事规则、流程入脑入心,与时俱进开展协商工作。
搭建协商新平台。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舆情工作室”等分级建立镇村两级“协商工作室”,严格按照“八有”标准,规范建设1个镇级、15个村(社区)“协商工作室”,设立协商组长1名,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社区)副书记担任联络员,设成员8名,由第一书记、联村干部、村(社区)党支部代表、村(居民)社小组长、特聘村主任、群众代表、卫生站村医生、有威望的老同志等8类人员组成。
三个“化”规范协商流程
内容格式化。选题定事,明确“议什么”。天仙镇对收集到各方面议题认真研究,严格甄别,对涉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秩序以及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矛盾冲突等公共事务进行议事协商,个体利益、个人诉求等不列入协商范围。
程序规范化。规范流程,明确“怎么议”。严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要求,完善天仙镇“小微协商”机制。在议题征集、议题筛选、议题确定、议事公告、商前调研、商前会商、协商议事、成果报送、成果转化、跟踪监督等10个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既坚持以选题、破题强化与群众的沟通、引导群众参与,又坚持以协商质量保证“小微协商”实效。截至目前,“小微协商”已征求意见20余条、实地调研10余次,择优协商议题5个。
结果一致化。保证公正,明确“公正议”。在协商工作中,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协商工作,形成共识;若共识无法达成“全体一致”,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现共识的多数一致;未达成共识的,条件不成熟的不强行协商,意见不统一的不强行决策,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二次或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如为解决双新村新农村麻竹基地土地租金拖欠问题。村级协商工作室通过多次协商,在第一次协商中形成限期督促公司支付群众土地租金的决定;通过二次协商,提出由村集体公司负责租用并复耕土地用于种植水果产业,做到了议题大家定、结果共监督。
三“强化”保障协商成果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天仙镇“有事来协商”议事工作规则》、《天仙镇“有事来协商”议事规范流程》,确保协商有文件可支撑,实现了制度保障下的有效协商,更保证了协商议事有章可循。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考核细则。将民主议事协商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考核管理中,建立考核机制,做到“面对面考核、面对面制定、面对面评议”。采用各村(社区)上报,每季度涉及部门和村(社区)交叉打分的形式评选出“最佳协商案例”,年终考核加0.5分;对于连续两次排在末位的村(社区),扣减年终考核0.6分,从而更好激发干事活力。
跟踪协商成果。每次协商,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调研协商,并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宣传报道,有效提升各部门、社会群众对政协工作的认同感和政协委员的责任感。进一步促进政协与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协商内容的跟踪办理,促使协商取得实效。(纳溪区天仙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