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泸州  >  区县新闻  >  纳溪区
纳溪区合面镇返乡开荒种猕猴桃 亩产2万成“田状元”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7-12 16:41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文良旭 记者 程海英)这些天,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返乡农民周启富成天都“泡”在自己的30多亩猕猴桃基地里,忙着为一个多月后成熟的猕猴桃套袋子。看着一个个挂在树上的红心猕猴桃,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兴奋地告诉笔者:“从现在的长势来看,今年的猕猴桃亩产2000斤只有多无少,按去年10元/斤的体验采摘价,亩产2万元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周启富给猕猴桃套袋

1980年出生的周启富,高中毕业后就到外出打拼,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挖机手。2017年春节,他回乡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得不错,荒山荒地多,农民收入薄弱,不想一辈子做打工仔的周启富寻思着回乡干一番事业。“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年复一年都是种水稻、玉米、养猪,一年下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周启富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种田还要满足老百姓对生活品质更高的向往,对健康、对营养的各种需求。”

正是这种变化让周启富看到了机遇,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念头。

2017年3月,在深入掌握了红心猕猴桃的销售市场、生长条件和家乡自然环境后,周启富辞职返乡将自家的30多亩山林地和承包地经过改造后,全部种上了红心猕猴桃。

“要想从种植中赚钱,必须念好‘节支增收经’。”创业初期,周启富都是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由于自己会开挖掘机,他租来挖掘机自己独自开垦,每天人工工钱就要节约300元以上;猕猴桃枝条所攀附的水泥桩,他也是租来模具,买来水泥、沙石自己在地头制作,每根水泥桩就节约人工费、运输费20元以上。

种植红心猕猴桃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抹芽、疏花、授粉、疏果、套袋、采摘、修剪、绑枝、清园,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每道工序周启富都亲力亲为。猕猴桃的生长主要是春、夏两个季节,每到这个时候,他都格外细心。“坚持每天巡视一遍果园,查看每一棵猕猴桃树,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周启富告诉笔者,遇到不懂的问题,先查阅专业书籍,然后再跟猕猴桃专家和同行请教交流。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去年,周启富的猕猴桃开始初挂果,虽然亩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但由于周边十里八乡没人种植猕猴桃,加之又毗邻纳溪区手扒岩景区。去年8月,周启富的猕猴桃成熟后,他只在朋友圈发了一组抖音,即引来了不少游人进园采摘,每斤10元的体验采摘价让游人乐此不疲,让周启富不需自己采摘就在果园把猕猴桃卖个精光。“去年亩产量虽然只有1000斤左右,但10元/斤的价格让我实现亩收入1万元。”周启富说,传统的农业产值非常有限,一亩田地不超过2000元的产值,改种红心猕猴桃亩产值轻易破万元;特别是进入丰产期后,可突破2万元。由于种植猕猴桃亩产值比传统农业增长了好多倍,周启富一下子成为合面镇远近闻名的“田状元”。

周启富种地打破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他利用社会资源来为他的事业服务,通过网络让猕猴桃在果园就卖上了好价格,通过发展旅游农业把果园变成旅游景点。

返乡从事农业,让周启富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太多了,我们年轻人在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事农业大有可为。”周启富说,今年8月猕猴桃收获后,将对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在果园里增加浇灌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应用新技术,增加猕猴桃高拉牵引架型,改善猕猴桃的光照条件。

更令周启富高兴的是,这两年在他的带动下,已经有8个和他一样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看到新型农业带来的变化,毅然加入到回乡发展茶叶、李子、桃子等种植产业中,实际面积超过了1000亩。

编辑:肖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