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文良旭 记者 程海英)“是程支书嘛,明天给我们分装60袋李子,每袋10斤.......”这些天,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党支部书记程小玲成了忙碌的“推销员”,四处寻找李子的市场需求信息,并积极联系区、镇有关单位和企业购买。原来,新设村村民种植的近100亩茵红李成熟了,却鲜有人来收购,如果不及时采摘卖出,多达10万斤的李子面临掉落烂在地上的危险。面对村民的无助,程晓玲四处联系果商和企业。7月4日,笔者得到好消息,村里的10万斤李子超过一半已经卖出,剩下的部分天天都有买家打来电话购买。
![]() |
程小玲(左)帮村民摘李子 |
五年前,新设村部分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引种了近100亩茵红李,随着去年开始挂果,这些茵红李就成为了不少村民家中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村里的李子长势喜人挂果多,产量大约有10万斤。然而,随着李子慢慢变红,村民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原来,李子快熟了,收李子的人却没来村里。“在短时间内如果销不出去,村民们一年的收成就黄了!”村党支部书记程小玲这几年都在关注茵红李的发展,并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准备引种更多的水果品种,将之作为一个富民产业来做大做强。“如果今年李子卖不出去村民不能增收,我们村要想发展水果产业就难了。”程小玲说,见于这种情况,必须要在短时间里把李子卖出去,让村民种植的李子丰产又增收。
据了解,新设村虽然是山区,距离纳溪主城区也有50多公里,但前几年经过脱贫攻坚,村里的交通也便利了起来,社社通上水泥路,户户通了入户便道。去年,村里的李子虽然是第一年挂果,但因为茵红李品质生态,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李子都是果贩或游客上门收购和体验采摘。但是,由于今年是李子大丰收年,特别是这段时间,眼看着李子就要成熟,雨却下个不停,不仅不利于采摘,也不利于装箱子,还耽误了果贩或游客上门收购和采摘。除了去年的部分买主订购了几万斤,剩下的李子还没有买主。现在,熟了的李子还长在树上,没人要,村民们也不敢摘。程小玲说,“李子一旦到了成熟期,保存的时间也就是短短10来天时间。“一般七八成熟的时候就应摘下来,等运到目的地,李子就九成熟了,味道正好。”
对于今年市场的变化,村民们一下子慌了。为了避免一年的收成泡汤,有的村民自己联系车往外运,但是村民们很少出门,对山外面的市场信息并不了解,这样的举动有很大的盲目性。看到这种情况,程小玲也心急如焚,她除了找联系新设村的区镇部门购买,还带着李子亲自驱车前往纳溪区相关企业品尝,请求企业给予帮助;同时,程小玲还发动村两委干部齐上阵,上网查信息、打电话、发帖子,为村里今年的10万斤滞销李子找出路。为了确保李子都能卖出去,一位村干部还专门留在李子基地指导采摘包装,确保外销的李子个头均匀、无小果坏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天的奔忙,7月4日上午,笔者再次联系程小玲时,她高兴地说,村里的10万斤李子已有大半找到了买家,村民这两天都在山上采摘、包装,除了部分果贩上门购买,对单位或企业订购的李子,我们三个有车的村干部都是自己出车包送货上门。“按目前的态势,还有几天,村民的李子都应该能卖出去了。”程小玲坦言,因为今年时间比较紧,市场上李子销售集中上市,今年茵红李的价位不是很理想。村民们虽然赚的少了点,但毕竟还是实现增收。“一斤李子卖到1块钱,虽然比去年1斤卖1块5角钱的价格低了些,但是,我们村的知名度打出来了。现在每天都有新客户给我打电话购买,网络的力量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