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任小冷 记者 程海英)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政协联络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有事来协商”平台为载体,以为群众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等为目标,紧盯热点难点问题,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上来。
从“心”出发,做好民生文章
“我村七社低保户田某,家有人口3人,儿子30多岁肢体二级残疾,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了,已无法自理,家庭负担重,生活十分困难。”5月18日,在白节镇政协联络组成员在实地走访中,团结村支部书记唐兴良反映到。
收集到这一反映,白节镇政协联络组的成员们记在心上,组织社事办、团结村、农服站等部门,就田某一家困难问题开展协商事宜,商讨解决方案。
“我建议,可以将田某儿子纳入特困,予以解决。”农服站工作员杨燕琦建议到。最终,经过协商,由白节镇社事办向区民政局报告,争取将田某儿子纳入特困,为田某一家解决生活难题。
为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为群众服好务,白节镇政协联络组综合协调镇司法所、群工办等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院落,开展民生问题大排查、大调研工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排查到各类民生问题30余件,成功解决20余件。
从“干”切入,建好美丽乡村
“农作物收获后,大量农业废弃秸秆只能到处堆砌在田间地头或渠沟道旁,不处理影响来年的耕作,处理又没有比较好的办法。”白节镇农服站负责人黄鑫说。
白节镇政协联络组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农业废弃秸秆这一问题后,积极筹措,多方协商。现在森林防灭火工作形式严峻,秸秆又不能焚烧,那能不能进行肥料化利用呢?对此,政协联络组成员们提出了疑问,并展开协商讨论。
最终,在联络组成员们的建议下,选取了种植大户较多、肥料需求大的青风村作为秸秆肥料化利用项目试点村。试点工作广泛吸引有需求的本地企业参与,并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深入摸排该村农作物秸秆大户,科学规划就近原料堆放点位16个,由农户将农作物秸秆放入堆放点,合作企业负责收购、运输、堆放等环节。
“目前,我们建立了‘政府+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合作机制,企业利用新型秸秆发酵剂,按照‘收集一粉碎一腐熟一有机肥一就地还田’模式进行秸秆资源再利用,政府和村集体经济公司在堆肥技术、有机肥生产、机械租用等方面向企业提供免费服务,并按照2万元/堆的费用标准进行补贴,助推项目实施。”白节政协联络组成员,也是合作企业负责人廖志贵说到。
据悉,通过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项目试点工作,不仅助力白节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帮助企业和群众实现了还田增收。目前,全镇已收购秸秆30余吨,混合农家肥进行堆肥处理形成有机肥60余吨,促进农户增收6000元。
从“实”着力,搭好发展平台
“为真正实现富民利民的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原则,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培育富民产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村社发展的最佳路径。”白节镇政协联络组成员刘体鹏说。
![]() |
白节镇政协联络组调研茶产业发展. |
“唐支书,这几天天气升温快,你看帮我多找点群众来采茶嘛。”每年早春时节,白节镇政协联络组成员、瀚源有机茶业公司负责人李爱民都会与团结村支部书记唐兴良联系。
团结村位于白节镇东南面,平均海拔在780米左右,十分适合高山茶叶的生长,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正位于此处。近年来,白节镇政协联络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动员政协联络组成员,构建“企业+村委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通企业和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让群众在家就实现增收,也进一步助力了产业振兴。
除此之外,白节镇政协联络组还积极配合镇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泸州竹韵贸易有限公司、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竹荪、大菇球盖菇、有机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构建白节镇竹茶果蔬等优势产业发展链,助农增收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