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泸州  >  区县新闻  >  纳溪区
纳溪区合面镇:种杨梅 水土治理让荒山坡变“聚宝盆”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6-01 11:35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文良旭 记者 程海英)让秃山变翠绿,荒地变沃土,水保生态建设美了生态、富了百姓。

游客进园喜采杨梅

5月30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的120亩杨梅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杨梅不仅为山头披上了绿装,杨梅树上的果子黑红相间,煞是喜人,让人垂涎欲滴。正在帮着游客采摘杨梅的业主陈顺江不无喜悦地说:“这个山头以前是荒山坡,每年都要遭爱雨水的冲涮,好多地方都露出了石块。现在好了,经过几年前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实施‘坡改梯’后,我流转过来种植杨梅,不仅生产条件好了,让这瘠坡薄地硬是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聚宝盆’。”

2017年,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工程,该村的120亩荒山坡被确定为“坡改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为了实现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合面镇整合了国土的金土地项目工程,在进行全方位“坡改梯”水土流失治理竣工后,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引进业陈顺江发展杨梅种植,形成太山村新产业格局,既固土又增收,带动了项目区建设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

“这个山头,以前一场大雨刮一层泥,粮食产量越来越低,最后很多地方因为没有泥土,也无法种粮食了。”说起曾经的“苦”,在杨梅园打工的太山村村民李永久感到现在的日子特别“甜”,“杨梅园疏果、施肥、除草,都是手上活路,一天能挣到80元,我和老伴两人一年仅务工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除此之外,还能按时拿到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

由“荒”变“绿”、由“穷”变“富”。生产条件的改善直接带动了生态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太山村120亩荒山坡地进行“坡改梯”水土保持治理后,业主陈顺江以每亩300元将这个山头承包下来发展杨梅种植。他说:“我之所承包这个山头种植杨梅,是因为经过‘坡改梯’治理后不仅水土不再流失了,山上建设的生产便道也十分方便管理和采摘。”

如今,历经几年的生产管理,今年陈顺江的120亩杨梅园就已开始见效益。这些天,随着杨梅的陆续成熟,进园采摘杨梅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虽然售价卖到了10元/斤,但酸酸甜甜的杨梅依然让游客味蕾大开,爱不释手。

陈顺江介绍,今年他的杨梅虽然是第一年挂果,但引种时就是种植了3年的大树,今年的杨梅亩产量可达500斤,按目前10元/斤计,亩收入可达5000元。由于有了在“坡改梯”水土治理时标准化的生产便道,游客进园脚不沾泥就能摘上杨梅、吃上杨梅,也让陈顺江今年的杨梅不出园子就卖上了好价钱,还省去一笔请工人采摘的费用。

“通过‘坡改梯’水土治理综合改造后发展杨梅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亩均收入不仅达到数千元,既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又巩固提升了治理成果,让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合面镇党委书记五小刚不无喜悦地介绍说。

编辑:肖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