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郭玉莲 邓建刚 文/图)3月28日,暖阳照大地,微风拂柳枝。在纳溪区打古镇古纯小学操场内,几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老人讲述他在朝鲜战场的故事。
![]() |
这位老年人叫喻静洪,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人,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如今已84岁高龄。喻静洪1953年1月入伍,先后在志愿军司令部运输连、工兵连担任战士、通讯员、班长、副排长等职务,1958年底回国后退伍,在朝鲜参加战斗和建设六年。
![]() |
“我很幸运,还能在有生之年领到这枚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勋章,党和人民时刻想着我们。与我一起入朝参战的很多战友都‘走’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喻静洪激动地说。
谈起抗美援朝的岁月,喻静洪打开了话匣子:“我刚满16岁就报名参军,当时害怕部队不要我,还瞒报了两岁。”喻静洪说,下泸州、过重庆、达县……水陆并用赶到东北辽宁,在丹东“补训营”训练了半个月就进入朝鲜,我们是最后一批入朝参战部队。
“入朝后的半年特别艰苦,特别危险。”喻静洪回忆说,当时他分配到志愿军司令部运输连,主要负责前线物资运送工作。由于岁数小,50斤一箱的炮弹大部分老兵都扛两箱,他只能扛一箱,爬坡下坎,躲飞机,累得喘不过气来,并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截断志愿军的运输线,美国飞机成天在天上扔炸弹,路边有简易的单人掩体,只能藏下一个人,老兵们都很照顾他,听到预警,常常将他推进掩体内。白天有飞机,运送工作常常改在夜间行动,不能用手电,没有照明,到处是弹坑,后面的人只能跟着前面的脚步走。前方战事激烈,给养、水、弹药、武器装备,前方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有些时候一个晚上要送两三次,累得倒在地上就睡着了。有一些战友,直接就“睡过去”了,永远留在朝鲜土地上。
“特别是小青山战役,当时刚下过大雨,道路稀泥烂窖,掩体的顶棚和洞壁都在渗水,人在里面躲避就像“水牢”一样。在小青山的399高地和419高地,到处是炮弹壳、石头、弹坑及战友的血渍和遗体。”余静洪说,“刚到战场,很多战友腿都吓软了,连路也走不动,回到驻地饭也吃不下。看到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战友活鲜鲜地被美国炸弹炸死在面前,真想大哭一场。过了两三个月,就不害怕了,我也一次就能扛两箱炮弹,铁皮箱装的水一次能背一百多斤。”
哪一年结婚,孩子哪一天出生,喻静洪记不清楚。1953年7月19日和7月27日,是他至今记得特别清楚的两个日子。那一天,枪炮场停了,那一天,天上没有“嗡嗡嗡”刺耳的飞声和枪炮声,宣布停战和停战协议签订,战场变得特别寂静。
“战争毁灭了朝鲜人民的家园,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没有一幢完整的民房,城市和村庄全是一片废墟。”喻静洪回忆说。停战协议签订后,喻静洪从志司运输连调到工兵连,继续留下来帮助朝鲜人民建房屋、修水库、筑道路、架桥梁,与朝鲜人民一起重建家园。有中国志愿军的帮助,朝鲜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在朝鲜期间,朝鲜政府部门和老百姓常常来部队慰问,送食物和生活用品,以示感谢。朝鲜六年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让没有文化的我懂得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重要性,懂得爱国、牺牲和奉献。”喻静洪说。
1958年底,喻静洪随部队离开朝鲜返加祖国。回国退伍后,喻静洪先后在内昆铁路云南昭通、宜良段参加修建铁路。由于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相继出生的儿女需要照顾,1963年,喻静洪回到老家打古镇普照村。回家后的喻静洪被选为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这一当就是20多年,一直干到退休。那时普照村条件艰苦,没有公路,到最近的打古镇要走两个多小时,有些老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多种地、多产粮,不仅要填饱生产队900多人的肚子,还要多向国家多交公粮。“那时国家还很困难,作为农民,多向国家交粮食,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喻静洪说。
谈起现在的生活,喻静洪十分感慨:“以前的日子,全家六七口人挤在老房子的两间‘木材’屋子,吃的穿的都很少。”朝鲜几年的经历,喻静洪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和乡邻的孩子走出大山,报效国家,喻静洪和妻子何定芬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带着社员,挑着蔬菜 、山货走三、四个小时贵州赤水市去卖,为孩子们筹学费,想尽一切办法把一个个孩子送进高中、大学。看着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儿女一个个走工作岗位,以不同的方式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喻静洪特别欣慰。
![]() |
“做梦都没想到会有今天的生活,村上的路四通八达,住上新楼房,儿女也有了自己的事业,每月政府还给我补助2000多元。”喻静洪说。
喻静洪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对学生们说,现在国家已经兴旺发达了,今天你们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一定要学习党的历史,要知道党的历史,也要记得党的历史,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