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文良旭 文/图)天色微亮,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唤醒了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的一天。
循声眺望,林海莽莽间,近10座灰顶鸡舍建在几个山头的竹林深处。在占地200多亩的合面镇天康家庭农场养殖基地,1万多只本地生态山鸡悠闲自在地在林间漫步觅食。
今年38岁的李彬是天康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作为合面镇返乡创业的带头人,近几年来,他坚守山林中,靠着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循环饲养,让每年的5万余只生态山鸡“啄”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返乡养鸡
2011年3月,不愿一辈子在外打工的李彬,毅然辞去了广东一家养殖公司担任了8年技术管理且年薪达10万元的稳定工作,回到了家乡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老家,利用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和积累的50多万元资金,租用了3个面积达200余亩的林竹山头,并率先引回了1万只刚出壳的鸡苗进行育雏养殖。
“如果我还在公司干,公司应该还会给我涨工资,但我选择回乡养鸡,一来可以实现我的创业梦想,二来我的家乡比较偏远,父老乡亲们无专业养殖技术增收困难,我就想带着他们一起发展,一起过红火日子。”李彬说起当时返乡初衷,脸上洋溢着笑容。
俗话说,“家财万贯,有毛的不算”。当时,养殖的山林还未经开发,“一下雨,地上都是泥,连人进出都困难。”这让李彬犯了难。李彬返乡养鸡的困难引起了镇党委政府关注,政府向李彬伸出了援手,为李彬协调修通便道,架了电,打了水井,成立家庭农场。
为了让自己的家庭农场早日步入正轨,养鸡初期,李彬“闻鸡起床”,亲自照料。“我的鸡在林中散养,喝的是地下井水,白天吃虫子、野菜,晚上吃玉米、麸皮等拌有绿色食品认证的饲料。”李彬说。
此外,李彬将高科技运用到林下鸡的养殖过程中,他的鸡都要佩戴电子脚环,便于实时监测其林下鸡的生活过程。在李彬的悉心培育下,李彬养鸡数量不断增长,他的农场逐渐形成规模化养殖。现在,李彬的家庭农场每年出栏生态山鸡都在5万只以上,获利80余万元。
带富乡邻
如今每天早上,新设村二组的残疾村民李能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房屋后的山头上,观察放养于山林中的300多只生态鸡生长情况。看着一只只健康成长的山鸡,李能金脸上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说:“这几年我能一年出栏上千只生态土鸡,实现增收2万多元,多亏了李彬的技术指导,不然,我根本不敢进行规模饲养,更别说挣上2万多块钱了。”
其实,李能金这几年靠着养鸡增收2万多元,只是李彬带领周边乡邻、特别是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事例。
“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大家富才是我回乡创业的初衷。”55岁的李能金身患肢残,两年前,李彬走访时获悉了他有养殖生态山鸡致富愿望后,但拿不出上千元的小鸡苗。2019年3月,李彬就以赊养的方式给李能金送来了320只鸡苗喂养,等到生态山鸡卖钱后再给鸡苗成本。这两年,在李彬的帮助下,李能金不仅摘了贫困帽,还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舒兴才是一名靠拐杖辅助才能行走的独居残疾人,为了实现养鸡致富梦,李彬不仅赊鸡苗,还帮销售。这两年,他在家靠着养鸡就能轻松挣上1.5万多元。而这一收入,是养鸡前家里三年收入的总和......
目前,仅在新设村,就有30多户困难群众在李彬的鸡苗和技术的扶助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生态养殖是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法宝’。接下来,我们将把旅游业和生态养殖结合起来,把农场打造成畜牧生态观光地,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