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泸州  >  区县新闻  >  纳溪区
泸州六旬老人李小青 终身坚守传承牛皮鼓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2-02 15:08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文良旭 贾朝礼 文/图)民间的红事白事、或是开展节庆文艺活动,还是地方戏剧的演出都少不了牛皮鼓来助兴。牛皮鼓在打击乐中是当家的,起着掌控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然而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皮鼓的需求逐渐减少,制鼓市场开始逐渐萎缩。

然而,在大山深处的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却有一个年逾六旬的牛皮鼓制作传人李小青,他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皮鼓,如今已有48年。虽然靠皮鼓技艺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一年也仅有70余个牛皮鼓订单,但李小青却告诉笔者:“只要市场还有需求,他就会坚持下去。”

1月31日,笔者走进李小青家中,一睹了李小青精彩演绎的绷制牛皮鼓传统技艺过程。

李小青说,鼓有大鼓、腰鼓、怀鼓、二鼓、小鼓等几种。在川南一带除了批量用的大鼓、腰鼓外,二鼓都是由民间绷鼓匠用牛皮制作出来的。李小青说,制牛皮鼓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制牛皮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然没人购买就真的消失了”。李小青遵循着师傅的“三不”遗训,即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不用、天气时令不适合不动工、心情环境不合适不制作。

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身用料多是三十年以上树龄的柏木、杉木。鼓身越大,柏木、杉木要求也越粗大。制作伊始,先根据鼓面直径大小比例将整条木料截取成段,再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每片宽度在10至20公分之间。一般制作鼓面直径40公分的鼓身,需这样的木片20多片;直径1米的大鼓则需50多片。其后将木片逐一拼接成桶状,每片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用以完成鼓身的粘贴,再扎成圆桶。这种扎桶的方法,自古便传了下来的,不用一根钉子,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风没有缝隙的鼓桶了。然后,在鼓桶里部上下各用一道楠竹圈顶住,外部相应位置也用楠竹圈箍牢,一个结实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

鼓面的制作选用的是牛皮,必须要10年以上的水牛皮。一头成年水牛,皮可包直径40公分的鼓3个,直径1米以上的鼓则要2张牛皮。制作鼓面前,先要将牛皮进行浸泡,春季三四天,冬季则五六天,直至牛皮变软、有韧性。接着,剔除皮面的牛毛与赘肉。这道工序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一项,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没有多年磨练难以掌控。

牛皮处理得当后,是绷鼓面,上下两面。每面制作时,以牛皮的毛皮面为正面,裁出直径稍大于鼓面的圆形,各边角穿孔、系上拉绳。而后蒙上鼓身,置于木桩上,将牛皮上的各条拉绳向下固定于木桩上,并在木桩与鼓身之间不断嵌入木楔,拉伸牛皮。期间,人还得踩在鼓面上,以增强负载力,并调紧拉绳,助力牛皮拉直,直至轻敲鼓面,传出来的声响洪亮、均称且传得远。

接着,用木钉将牛皮固定在鼓身上,并检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鼓身在绷鼓时是否失去其准度。然后,将鼓身的铁环装好,再绷下层鼓膜。待上下两个鼓面完成后,裁去多余牛皮、打磨,鼓面上清油、鼓身上红漆。这样鼓身才会又滑又亮,鼓的制作就算完成。

从事制鼓已经48年的李小青,如今对牛皮鼓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他说,制鼓是个技术活儿,程序繁琐,而且找木料、蒙皮,削木钉,每一道工序都要双手打磨,尤其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艺。“这些年农村耕地都被农机取代,老耕牛越来越少,制鼓这一传统行当面临生存考验。”李小青感叹说。但又令李小青欣慰的是,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制鼓这一技艺了,可他的儿子李世多却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不仅爱上了制牛皮鼓技艺,如今历经10多年的学习,已经能熟练制作各类大小牛皮鼓了。

“我家的牛皮鼓制作技艺已传承了上百年,现在后继有人了,我也放心了。”李小青不如释重负地说。

编辑:肖伟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泸州频道首页 地方联播首页 打印本页 纠错报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