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泸州  >  区县新闻  >  纳溪区
六旬老人赵清云 扫帚“扎”出致富路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12-30 10:03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周超文 付久焱 文/图)隆冬时节,寒风瑟瑟。然而,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67岁的赵清云老人看来,冬天并不冷,因为每天忙着绑扎毛竹扫帚,常常还累的满头是汗。一天下来绑扎扫帚的收入,少则几十元,多的时候有100多元。“只要材料备足了,我只要10多分钟就能扎好一把成品扫帚,多的时候一人一天可捆扎30把。”赵清云一边扎扫帚一边说。   

竹海村在崇山峻岭中,连绵6万亩的山上常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毛竹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砍伐毛竹时,山上都会留下大量的竹竿竹枝等下脚料,当地不少村民就将它捡来,扎成扫帚,到镇上叫卖,挣点零花钱,一直传至今。

走进赵清云家屋里,墙角边整齐摆放着一把把扎好了的扫帚,地上摆着铁钯、锥子、铁扁针等工具,加上一个木凳,便是一个扫帚生产“车间”。说话间,赵清云将一根麻绳绑在了腰间,另一端系在了墙上的钢管上,开始向笔者展示他的手艺。选料、扎条、穿线、梳料、修建、扎把……一个环节都不少,赵清云动作娴熟,一丝不苟。“这种传统毛竹扫帚韧性好,耐水性强,不易腐蚀,经久耐用,因此仍有市场,只是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赵清云告诉笔者,这门手艺他已经掌握50年了,17岁年那年,赵清云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扎毛竹扫帚,没成想50年后成了帮他脱贫致富的本领。“50年前一把扫帚卖2角钱,现在能卖5元,1根毛竹枝梢可扎一把扫帚。”赵清云向笔者算着小账,嘴角露出了一丝会心的笑容。

赵清云一家是竹海村2017年才摘帽的脱贫户。这些年,老人一家不等不靠,耕种良田,种植毛竹,凭借自己的扎扫帚手艺,将卖毛竹后的竹梢全部利用起来扎成扫帚出售,年收入超过4万元。

赵清云介绍,扎毛竹扫帚虽然看似工艺简单,但要扎好一把扫帚离不开认真仔细,切忌有了销路,忘了质量,质量是信誉和生存的保证。近年来,赵清云的手工毛竹扫帚因外形美观,竹丝柔韧,捆扎结实,经久耐用而深受市场的青睐,其产品通过商贩源源不断地销售到了重庆、成都等地,成为农民家里和城市环卫工人必不可少的“好帮手”,这也让赵清云一家的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赵清云把扎扫帚这一传统手艺变成了致富门路,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赵清云说:“脱贫致富,有政府帮忙,有干部扶持,再加上自己的不好吃懒做,过上好日子不是梦!”

风风雨雨半世纪,一把扫帚一生情。如今,赵清云还成为了竹海村赫赫有名的乡土人才,信心满怀的赵清云也成为竹海村毛竹扫帚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人。赵清云告诉笔者,“有村两委的支持,我要将扎毛竹扫帚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带领越来越多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奔康路,用自己精湛的手艺与敏锐的市场嗅觉不断地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编辑:肖伟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泸州频道首页 地方联播首页 打印本页 纠错报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