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社员王贵有:创新路上的“追梦人” 扎根家乡的“实干家”
2025年08月06日 17:18:0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王贵有,九三学社泸州市龙马潭区支社社员,四川仪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泸州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秘书长,泸州诺万创客空间创始人。从返乡创业青年到行业认可的“技术带头人”,他头顶诸多光环:泸州市杰出外来(返乡)创业青年、龙马潭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但他自己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为家乡产业添砖加瓦的“九三人”。
初心如磐:踏上归乡的技术反哺之路
上世纪末,王贵有远赴广东中山求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扎进了技术研究的“深水区”,在中山积累了十余年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实战经验。但泸州的水土养育了他,也成了他创业路上最深的牵挂。2003年,他毅然放弃大城市更好的发展前途,带着“让家乡制造更智能”的初心返乡创业。谈及选择,他总说:“我吃过外出打工的苦,也见过先进技术给工人带来的便利、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所以我一直希望将所学技术和知识回馈家乡,让泸州的同行少走弯路,让工人们用更好的设备干活。这既是我的理想,也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团队铸魂:构建亲如家人的创业创新氛围
“没有团队,再好的技术也飞不起来。”王贵有把这句话刻进企业骨子里。在仪岛科技,王贵有打破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将团队凝聚力视为技术落地的关键,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只有“战友+家人”的氛围。每当项目攻坚,他总是第一个钻进车间,和工程师们一起啃“硬骨头”;在新人眼里,他是没有管理者架子的“技术导师”,从电路原理讲到市场应用,帮助大家解决一个个难题。员工们记得,一次紧急订单需要连夜调试设备,他带着团队在车间守到凌晨,泡面配图纸,硬是按时交付了产品。他带领团队紧盯市场需求,将“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核心,从人工智能工业控制到数字信息化系统,团队研发的100多个系列工控产品,已走进电力、石化、烟草、塑料、玻璃机械等行业的生产线。58项专利技术背后,蕴藏着团队无数个在车间里熬的夜、反复修改的图纸、上千次的试验成果。正是这种协同作战的默契与成效,让技术理想与现实需求不再割裂,也让仪岛科技的产品在客户中口碑相传。
创新破局:从车间走出的技术革新者
走进仪岛科技的办公区,“以人为本、诚善务实、变革创新、自强奋进”的企业文化标语格外醒目。王贵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技术不是纸上谈兵,得能让车间机器转起来!”创业二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驱动行业进步的先进生产力:“一种LED模组驱动电源”让泸州市的工业设备更节能,摘得科技进步三等奖;“智能周界预警系统”成功走出国门,拿下国家生产力促进奖、泰国国际发明创新博览会银奖,被国内多个监管场所和医药园区采用;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市级创新基金等8项奖励。这些成果,是王贵有坚持“把实验室搬到车间里,让技术成长在产业土壤里”的最好证明。
薪火相传:在实干中播种希望的火种
“技术会迭代,但实干精神不能断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王贵有始终心系青年人才培养,把“传帮带”当作事业发展中的长期课题。让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带新人进车间学调试,邀请老员工为年轻人开“经验茶话会”,每个项目结束后带领团队认真总结复盘……而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在市场调研时跑遍客户车间,在产品测试时亲自操作设备,在公益培训时把复杂技术讲成“大白话”。在年轻人眼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带着大家共同前进的“领头羊”。这种接力式的传承,让企业的人才培养从不断档,让团队始终充满活力。
回馈社会:展现九三学社社员的责任担当
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王贵有始终牢记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大众的责任担当。2016年,他创办“诺万创客空间”,为本地青年创业者搭建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的“实战课堂”。在创客空间,他指导培训大学生创业100余场次,累计培训人数1000余人,帮助30余名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社会就业300余人。一位曾受他帮助过的创业者感慨:“王总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把热爱熬成事业’的劲儿。”
“技术可以跨越山海,但扎根土地才能枝繁叶茂。”从技术骨干到企业掌舵人,从返乡创业者到行业领军人,王贵有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王贵有正带领团队不断攻坚新的技术难题,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需求,服务于人的需求。那些生产线上的高速运转的智能设备、团队里成长起来的新人、创业者脸上扬起的笑容,都是他“用技术改变家乡”最真实的写照。
(供稿/供图:九三学社泸州市龙马潭区支社 黄利)
编辑:张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