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基层治理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三无小区”无人管、很难管、不服管的治理难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小区因长期缺乏有效管理,导致环境脏乱、安全隐患丛生,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治理“三无”小区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如何打破治理困境,让城市焕发新生,成了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7月31日中午,在位于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大林村的滨河家园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刚买菜回家的陶大春。在大门口便向记者分享了最近在小区的感受“自从小区开始实行业主自治,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了,小区外面乱停乱放也没得了,每天回家看到心情舒畅得多了。”
陶大春口中的“业主自治”还要从2022的12月份说起。滨河家园小区位于纳溪区蓝安大道三段旁紫竹路,是因泸州长江湿地新城项目征地拆迁所建的安置小区。该小区于2018年建成投用,目前入住了420余户业主。2022年以前,在大林村两委的协助下,先后入驻了几家物业公司,但都因为收不齐物业费,物业公司也只有无奈退场;后由大林村集体公司代为管理到2022年6月,小区的卫生费、电费、消防维保费等由村集体公司代为支付,代管期间共欠账10万余元。
“因为居民大部分都是农民,以前没有缴纳过物业费,没有物业管理服务的意识。所以一开始都不愿意自掏腰包请物管,小区的管理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小区业主大多属于从“村民”变为“居民”,大家身份是转变了,但是思想意识还没有得到转变。谈及小区治理,纳溪区东升街道大林村支部书记周辅春也很是头疼。“人防、物防基础很薄弱,属于典型的‘三无’小区。如果不建立长期维护和运营管理机制,小区管理将成为一大难题。”周辅春告诉记者。没有了物业公司,小区经常饱受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绿化带变菜地、蓝球场变晒坝等通病。
2022年12月份,东升街道大林村村两委积极挖掘并动员小区内具有群众威望的业主代表,退休干部、党员等,引导他们参与到小区的管理中来,成为小区的影响者,成为推动小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小区组织召开院坝会,由小区居民民主推荐表决,选出主任、委员,成立小区‘自主管理委员会’,同时广泛听取并收集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共同协商、决策、管理小区内的各项事务,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拉近邻里关系,有效激发小区业主‘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周辅春说,在村两委的撮合下,为有效破解小区无物业管理的局面,滨河家园小区于2022年12月份小区自治委员会。
“现在,楼道里定期有人清扫,绿化带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小区里还有保安值守、巡逻,很有样子了。”谈到业主自治后的变化,小区居民叶华辉赞不绝口。
服务做得好,那管理费又该如何敲定?对于小区居民而言,又该如何制订合理惠民的收费标准?
“考虑到小区居民的接受能力,物业费定价主要还是体现惠民。”滨河家园小区自管委主任王清富表示,按照小区常规户型60平方米计算,每个月只需要缴纳36元的物业费,截至目前,小区物业服务费收缴率达到了99%。
“自管委的服务对得起这个价格,尤其现在小区环境改造得这么好,我们都希望能够长久保持。”小区居民钟春梅肯定地回答道。
与此同时,纳溪区东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还积极探索打造“党建+自治”的小区治理模式,以“小区党支部+自主管理委员会+党员+楼栋长+群众积极分子”五方联动治理的方式提升小区治理能力。逐步解决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小区由原来的领导者、组织者逐步转变为推动者、宣传者,进一步引导自管会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水平。居民动起来了,小区就活起来了,生活才能好起来。
小区自管委主任王清富介绍,正是依托这样的联动自治方式,逐步解决了小区飞线充电、电梯停运、绿化带变菜地、蓝球场变晒坝等30余项问题。如今,居民们有了休闲娱乐区域、停车有了规范的停车位、监控摄像头和配备的保安也能够保障小区的安全。“小区有了新气象,居民们之间相处也更加和谐了,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据了解,在城市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积极探索无物业小区治理的新路径。通过实施“一小区一方案”的工作策略,不断创新物业管理的实施模式,持续提升无物业小区的治理水平。随着小区管理的不断优化和升级,辖区无物业小区实现了从“无人管”到“有人管”的转变,从而展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城市新面貌。(供稿:东升街道 王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