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稻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西康图经》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试行种稻,故改名稻成县,并正式核准设置‘稻成县’,预祝其成功之意。民国二十八年,改名‘稻城县’。”在泸州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稻城县工作队的工作例会上,队员马洪平正在跟大家分享着稻城县的前世今生。
为尽快让队员们转变思想,适应稻城新环境,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当中,近段时间以来,泸州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稻城县工作队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分级负责、逐级落实”结对帮扶工作责任体系,围绕“做稻城人、说稻城话、干稻城事”主题,以学当地民风民俗、唱藏歌跳锅庄舞等活动为载体,让队员尽快们融入稻城生活。
学藏歌跳锅庄 “纳稻”亲情更加深
来稻城,首先就要学会唱《稻城传奇》,这首歌不仅展示了稻城“天、地、人”三世时空的壮美画卷,更饱含着稻城人民为“全面建设团结幸福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稻城”努力奋斗的坚强信心和决心。为了走进当地群众生活,同稻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队想到了和当地群众一起唱藏歌、跳锅庄舞。为此,工作队专门请来当地的老师教队员们唱藏歌、跳锅庄舞。只要天气晴好,每天十九点半,在稻城县的地标性建筑——雪山广场上就会响起优美的藏族歌曲,当地群众聚在雪山广场跳起锅庄舞。每当这个时候,队员们和当地群众围成一圈,跟着优美的音乐时而摆手踢脚、时而原地旋转、时而齐声欢唱。队员们虽然听不懂藏歌,但却通过锅庄舞和当地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大家在舞动中传递快乐、增进友谊。
学民风民俗 “纳稻”亲情更加浓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在敬献酒方面,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祥的祝词,然后再饮……”稻城县原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小邓珠给队员们详细讲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踏上稻城这片土地,在队员们的眼里稻城的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与新鲜,路边随处可见的玛尼堆、经幡、佛塔,山上的冬虫夏草、松茸、藏药材无不刺激着队员们的好奇心,驱使着队员们跃跃欲试,然而这一切在稻城都是有着严格的“规矩”。为此,工作队通过邀请当地的老党员老干部讲县情、乡情、村情,举办稻城民风民俗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工会活动和工作例会讲民风民俗等多种方式,对队员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让队员们充分了解稻城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充分尊重和理解稻城群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努力做传播友谊的使者,携手“画出最大同心圆,求出最大公约数”,为稻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目前,泸州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稻城县工作队的30名队员全部已经全部安排到稻城县的财政、审计、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部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30名队员还与结对帮扶单位建立“传帮带”工作关系,即每位队员与受援单位2名干部结成对子,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外派学习、现场指导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带不走、能战斗”的稻城本土人才,切实将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供稿:纳溪融媒体中心 刘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