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嘀嗒嘀嗒嘀嗒……”当一块手表的齿轮转动声再次响起,意味它的“涅磐重生”。今年58岁的蒲理才是泸州市纳溪区为数不多的修表匠之一,从18岁跟师学艺,在修表行业坚守了40年光阴。
![]() |
“学艺之初,只是为了掌握一门谋生手艺,后来渐渐地爱上了这一行。”蒲理才说。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在地图中查看火炬社区的住宅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方寸之地,便是蒲理才现在的修表“舞台”。台上、抽屉里,各式各样的修表工具、各种年份的旧表积攒着岁月的痕迹和青春的记忆。
“火炬厂是‘三线’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厂区每天人流熙熙攘攘,烟火气很足。戴表是当时的一种时尚潮流,像现在人人有手机一样,那时候厂里面的职工和家属,几乎人人都有一块手表,上海、海欧、保石花、山城、钟山等品牌的手表应有尽有,还有英纳格、瓦斯针等名表。当时修表手艺很‘吃香’,干一天能挣100多元钱,差不多一个一般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表行业的“光鲜”,蒲理才脸上泛着光。
除了在火炬厂修表之外,蒲理才还到当地的大渡口、马庙、和丰等乡场赶“溜溜场”修表。“那时村民把表当成贵重物品,只要手表稍有点不正常,趁着‘赶场’机会找我看一看,有些小毛病,很快就处理了,通常赶一次乡场,要修二、三十块手表。”蒲理才说。
戴上放大镜,用钳子、镊子、螺丝刀等工具,将细小的零件、齿轮拆卸、清洗、安装……修表时,蒲理才总是认真仔细。“修表是一个精细活,手表内部有齿轮、线圈、集成线路板等众多零部件。这门手艺,讲究的是‘静’,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修好表。”蒲理才说。
岁月易逝,匠心不改。在“滴答”声中,蒲理才从未停止修表技艺的探索和学习,不管是机械表、石英表、电子表,还是最新的手表款式,只要拧开表盖,蒲理才就知道问题出哪里,一番检查、拆卸装配,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凭着过硬的技艺和诚信的态度,蒲理才积累起不少的客源,火炬厂设在外地设立的窗口企业职工和当地外出务工的乡亲常常通过邮寄、快递等方式找他修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钟表产品更新迭代,钟表维修行业渐行渐远,顾客在修表台前扎堆等候的情形已不复存在,修表生意大不如前,有时几天也没有一单生意。面对这样的落差,蒲理才依旧坦然。在他眼里,一门老手艺,除了生计之外,更多的是源于热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职业,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近几年,奢侈品手表的复苏也让修表行业有了一丝缓和,蒲理才学会了视频直播,指导顾客日常维护、网络接件、名表保养、上门维修……蒲理才的老手艺又迎来一个“小春天”。“修钟表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掌握这门手艺后,我也收获了不少。择一事,终一生,只要顾客需要,我会坚持干下去。”蒲理才说。(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赵康明 于尧焓 阳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