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泸州6月18日讯 “添起吃哦!菜虽然不好,你们要吃饱哦!”6月6日,走进四川省古蔺县龙山镇天堂村余刚学家中,热辣辣的火锅香味扑鼻而来,桌上的电热炉里羊肉汤汁咕噜咕噜沸腾,余刚学一家正和客人们围坐在一起涮着羊肉。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的电压连电灯都“不大亮”,更别说用上电热炉了。
天堂村位于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地处乌蒙山连片扶贫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654人。2014年,在古蔺县纪委监委被确定为天堂村对口帮扶责任单位后,古蔺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雷洪杰就作为帮扶干部走进了天堂村,走进了贫困户余刚学家中。
古蔺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雷洪杰在余刚学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当时父亲瘫痪在床,妻子要照顾父亲,三个娃娃都在读书,我们这里交通又很不方便,只能就近打工,基本开支都不够。”山高路远,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滞后等限制着天堂村的发展,也让余刚学等村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生活状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只有脱贫道路宽起来,群众口袋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满足贫困村群众最基本的期盼。
2014年以来,古蔺县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扛起精准脱贫的重任,结合天堂村的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帮扶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积极宣讲扶贫政策,协调促进脱贫工作有序开展。
“五年来,我们天堂村累计投入资金近450万元,解决了全村群众的用水用电问题。消除了这些后顾之忧,村民们个个热情高涨,都愿意加入到产业发展创新的队伍中来。”6月6日,古蔺县纪委监委干部、天堂村第一书记许峰告诉记者,路、水、电、网、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了困扰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也为天堂村群众产业发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村里的农产品能运出去,村外的新鲜东西也能运进来,靠养猪年收入就达到20万元的余刚学,日子越过越红火。
古蔺县纪检干部在余刚学的养猪厂了解惠民资金使用情况
如今的余刚学不仅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标兵,还主动传授村民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王正英、朱怀光、王德旗、王德文等贫困户纷纷养起了生猪,天堂村的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壮大。此外,村民还用闲置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的花椒种植和脆红李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打工相结合的方式,当地村民不仅能挣到工资,还能享受土地入股分红,腰包越来越鼓。
“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精气神更不能落下。为此,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纪检监察。”雷洪杰说,长期以来,县纪委监委同志进村入户开展“双向”宣讲,注重“志智”双扶。利用广播、宣传册、入户宣讲、开坝坝会等方式将党的扶贫惠农政策送达到每一位贫困户,与他们谈想法、谋发展,以“小切口、大突破”的思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同时,监督每一笔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引导规范村民红白喜事办理,狠刹人情攀比之风,破除陈规陋习,化风成俗,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天堂村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工作满意度。
现在的天堂村公路通到家门口,田间有了机耕道、地里有了蓄水池、出门有了水泥路、山上有了水果树。经过五年多的奋战,这个曾经被列为四川省重点贫困村的偏远村落,已成功脱贫149户644人。
“纪检监察机关是精准脱贫工作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在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同时,也要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用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做事本领,助力古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古蔺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赵源华说。(转载市扶贫开发网 来源:古蔺融媒体)